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工作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结合新时代要求,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是民族学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谋求未来发展的必然之举。2019年4月,我校进行了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经过市、区两级专家的评审,2019年6月,我校课题《新时代民族学校融•和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实践研究》获得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立项,课题负责人为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魏健同志,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我校各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
根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开题工作的要求,10月23日下午我校召开了该课题的开题论证会。本次会议由我校课程教学中心司主任主持,参加人员为课题负责人魏健校长及课题组核心组成员。会议同时邀请到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安雪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刘正发教授、中国教育报陈中原教授、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社赵小雅总编、北京十一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郭学军副院长,作为我校课题的开题论证专家组列席参加。
会上,司主任首先介绍了课题开展的基本情况,并对来校莅临指导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魏健校长代表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全面地论述。魏校长从课题研究的背景出发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汇总、整理和分析详细介绍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历史传承、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课题中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论述紧紧围绕我校“融·和”办学理念,分析了课题研究的实践目标和理论目标,从学校文化、课程体系、教育方式、资源统筹、治理模式等角度,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重点论述,并对研究思路方法、课题组分工以及预期成果等进行了说明。与会专家听过魏校长的开题报告之后,对开题报告进一步认真研读,认为相较于最初的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文献分析全面系统,研究目标清晰明确,研究内容完整系统,论证分析逻辑严密,所呈现的内容无论在文献综述、研究目标、还是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展。
最后,专家组对课题研究的开展提出建设性建议。经过专家组合议,一致认为,我校该课题选题新颖,符合新时代精神,符合学校实际发展需要;文献综述扎实可信,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得当,目的和目标具有一致性,从目标到内容具有比较清晰的逻辑关系;研究从课题组所在学校出发,延展到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步骤依次展开,由浅入深;选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本次开题论证会,我校课题组对研究的实施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将进一步明晰“融•和”体系的内涵,完善问卷设计和访谈提纲,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和案例的积累。
本课题旨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探索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模式,在实践层面上,推动快3网下载安装到手机“融•和”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进一步完善,使学校、家庭和社区共织教育愿景,共创教育资源,共建教育机制,共享教育成果,形成并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融•和”办学理念的学校文化、课程体系、教育方式、治理模式及资源统筹,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一体中,实现学生充分全面发展,教师充分专业成长,学校品位不断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