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的突出特点是全面落实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突出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新教材注重探究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落实核心素养。我校初中生物组教师充分解读教材,依托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举办了初中生物学科活动,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建构模型探索生物奥秘,梳理概念深化内容体系——初一年级成功举办建构细胞模型及概念梳理展示活动
活动1:建构并展示细胞模型
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升跨学科实践能力,初一生物组郭静静老师、高菲老师和王朝阳老师组织学生建构细胞模型活动。学生们参与活动非常积极,充分结合教材中《第二章认识细胞》中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利用废纸壳、电线、不同颜色的轻粘土、塑料等材料,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动、植物细胞模型。同学们还将模型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标记出来,还有些同学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比较。经过班级的评比,老师们将各班的优秀作品通过年级展板进行展示。
通过建构模型,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课余生活。
活动2:概念梳理并展示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全面、深入理解生物学概念,初一生物组组织学生针对教材中《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进行了概念梳理和展示活动。
通过梳理和展示生物学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和结构化,帮助概念的理解和迁移应用,为后面的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二、掌握急救技能,共筑安全校园——初二年级成功举办急救知识培训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10月17日,初二年级生物学科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急救知识培训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专业指导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平安社会贡献力量。
首先,刘畅老师强调了培训的基本前提,以及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全体参与者珍惜此次机会,认真学习,努力提升急救能力以应对突发状况。“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掌握了正确的急救方法,在关键时刻就能为自己或他人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
随后,刘畅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心肺复苏术(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方法以及呼吸道梗阻的急救方法等实用技巧。为了让理论更加贴近实际应用,现场还设置了模拟演练环节,邀请在场同学上台参与互动体验,通过真实情境的模拟演练,完成了一系列应急处置流程的学习与练习。
整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他们不仅认真听取讲解,更踊跃提问交流,力求将每一个动作都做到精准。许多学生表示:“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这样的场景,今天能够通过情景模拟进行急救方法的尝试,实在太有意思了!”此外,本次活动还特别增设了问答环节,用以检验大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本次急救知识培训活动圆满落幕。但其带来的影响却远未停止。相信通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师生们面对紧急情况时的信心与勇气,更为创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美好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初二生物备课组将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致力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新时代青少年,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懈努力。
生物学科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深入学习的平台,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