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暖阳,斜斜地照在青瓦灰墙的胡同里;挺拔的银杏树,抖着一身的金黄;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一派祥和安宁……
回民学校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七支部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张燕书记、金山副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院的李大钊故居。
胡同深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就像任何一处民居一样,静静地矗立在秋色中,却难掩它的风华。
一进门,便是李大钊先生的半身雕像,党旗鲜红,白菊静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庄重地对着雕塑行注目礼:先生,您是否会想到,您的一颗种子,在中华大地上开出了无数鲜艳绚烂的花朵,铸就了今天几十万万人的幸福生活……
整洁简朴的小院中,跟随讲解员,党员们观看了“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被大钊先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所立下的不朽功勋深深折服。在演员们的投入的表演和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我们以全新的体验进行了一场沉浸式参观。倏忽间,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年代,在李大钊先生一双儿女的谈话中,我们了解了先生在小院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正屋三间房,东西两耳房,李大钊夫妇居住在正房,东耳房为三个儿子居住,西耳房为女儿居住,东厢房为客房和家人居住,西厢房为书房,南房为客房。听,女儿李星华的琴声又响起,不用问,书房里,李大钊先生又和一群青年在谈论先进思想了……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依然透着先生的铮铮铁骨,教导儿女学习、进步、动手的身影似在眼前,资助青年学子的事迹还在流传,带领游行抗议队伍身先士卒的激情澎湃,怒对反动警察抓捕的慷慨激昂……这一刻,那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先生活了过来,和着参观的党员老师们一起共振。
当《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那段催人奋进的词句从李大钊先生口中诵读出来时,所有的党员老师肃然起敬,一起跟随者扮演者念出了声:“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当国际歌在耳畔响起时,每一个党员都挺拔了身子,高声跟唱起来:“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小小的院子,歌声雄壮,阳光穿过海棠树叶,洒下明亮的光点,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一刻,同一种声音,穿越百年,融汇成一道滚滚潮流,奔腾不息。
再一次举起了右臂,握紧了右拳,在金山副书记的带领下,党员老师们齐声重温入党誓词,声震云霄,气纳心田,革命先烈的形象愈加高大,革命红色基因坚定相传。
走出胡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李大钊先生的那句话在耳畔回响:“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次看似平常的参观学习,却像一粒种子,一颗星火,扎根、点燃,党员老师新时期,新使命……
传承在这一刻壮大,并将播向每一节课堂,每一方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