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2023年12月,我校高一生物组承担了西城区单元教学分析及研究课活动。
单元教学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切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王丽娟老师首先在12月5日西城区高一生物教研活动中以《细胞的生命历程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为主题进行了专题发言,从模块内容、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这五个方面,对本单元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设计。
王丽娟老师从初高衔接的角度,对本单元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及教学建议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基于教材框架内容及学情分析,从生物学核心素养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进行单元教学整体思路的设计。首先以“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为大情境聚焦本章核心问题,然后以“情境-问题-活动”为主线构建次位概念,最后回扣核心问题生成重要概念。王丽娟老师将“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渗透到单元教学中,能够一致性地思考目标、教学与评价的问题,进而推动学习目标的达成,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单元教学需要在课时中得到落实,2023年12月19日,李文静和杨忞两位老师向全区高一教师呈现了《细胞的生命历程》单元中的两节展示课。
李文静老师《细胞的增殖》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首先引导学生对上一节课真实显微镜观察到的不同分裂相的细胞照片进行描述和排序,直观感受不同分裂相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然后同学展示细胞分裂的模型,通过这一环节找准学生学习的困难点。接下来,通过小组合作,将学生的思维参与转化为行为参与,将细胞分裂过程中抽象的静态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联系起来,转化为具体的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并构建染色体变化模型,阐明染色体行为变化背后的机制。最后,通过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验证细胞分裂过程遗传物质的精确均分。既培养了学生的认识并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运用实验证据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交流讨论的能力。
整节课遵循现象的分析到本质的探究,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把实验置入到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问题出发,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分析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基于证据完善有丝分裂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的过程,理解细胞增殖是细胞的重要生命历程和对细胞发展的重要价值。
杨忞老师在《细胞分化》这节课中首先展示学生课前制作的有关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小报,利用学生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引起学习兴趣。然后请学生代表讲解白血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生生互动,学习干细胞的特点及在医学上的应用。接下来继续以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血细胞为情境,讲解细胞分化。学生活动时,小组讨论充分,小组成果展示、生生互评思维碰撞激烈,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课程始终以细胞分化为核心,以康拉德•沃丁顿的分化小球模型为切入点,引出细胞的全能性和iPS细胞。通过举例说明iPS细胞在医学上的应用,阐明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增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课程最后通过设问为下节课留下伏笔。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情,学生活动充分,课程重、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落实到位,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教研员与老师们对单元教学分析及展示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对“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百舸争流千帆尽,乘风破浪正远航”,此次教研活动不仅向全区生物教师展示我校风采,也为生物组营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良好互动氛围,并且实实在在获得了如何上好一节研究课的宝贵经验,促进了生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今后,我校生物组老师们将继续努力,打造更有品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