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生物学教研室主办,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快3网下载安装到手机联合承办的北京市生物学教学现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依托单元学历案构建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素养发展型课堂”。会议分为三个分会场,分别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生物学教研员荆林海老师、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生物学教研员毕诗秀老师和杨涌老师主持,特邀嘉宾北京教育学院徐扬老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包春莹老师、各区县生物学教研员和北京市全体生物学教师通过现场观摩研讨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参会。我校生物组王朝阳老师、王骁老师、刘娣老师和王丽娟老师分别承担了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共4个年级的市级研究课。
王朝阳老师承担初一研究课《我和我的动物朋友——鸟》。课前王老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设计探究方案,通过参观北京动物园鸟类场馆,风洞实验,建构模型,查阅资料,解剖家鸽,结合自己饲养鸟的经历等多种形式,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征。学生课上进行探究成果展示、交流、提问和评价,王老师通过学生汇报和评价情况,充分了解学情,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鸟适于飞行的特征。王老师引导学生举例说出鸟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以北京动物园救助失去上喙的鹦鹉“铲铲”为例并细心照顾它的生活为例,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及时保护和救助鸟类,形成爱护鸟、保护鸟的态度责任。
王骁老师承担初二研究课《微生物之力——制作土壤改良指南》。该课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的汇报、实验数据和文本资料的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微生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落实课标要求的大概念,即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有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堂进一步聚焦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对校园土微生物数量低、透气性差、含氮量低的现实状态,引导学生设计和分享实验方案,探究如何改良校园土。
刘娣老师承担高一研究课《光合作用的原理》。该课以“探索植物增产的奥秘”为单元情境,通过分析科学史逐渐构建光合作用的模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光合色素的荧光现象”,进而思考:在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去哪了?从能量转化的视角审视光合作用。之后,通过还原科学史实验,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希尔实验的实验现象过程中分析实验;通过质疑、设计实验等过程得出结论;通过科学史资料逐渐构建光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模型,该过程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的。接下来,能力要求逐步升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装置还原科学史实验并分析科学史资料,自主构建暗反应的过程模型。最终,让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落实物质能量观,学以致用,提出植物工厂增产的措施。
王丽娟老师承担高二研究课《其他植物激素》。本课首先以端稳“中国饭碗”,守好“大国粮仓”为情境,引入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探究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脱落酸、赤霉素在“穗发芽”现象中的作用,练习研究功能常用的“加减法”思维并深化植物激素概念。之后,借助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分析油菜素内酯和赤霉素在分子水平上的关系,突出植物激素间作用的复杂性。最后,通过提供文本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整合,最终构建出完整的“植物激素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的调控网络”。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获取关键信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依据所学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有效落实了信息观、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观念。
初一和初二年级的分会场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杨涌教研员主持,她对此次活动的意义进行了说明,并邀请特聘专家——北京教育学院生物教研室徐扬老师进行了总结和发言。徐老师对初一和初二教师展示的4节课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并进行了有深度的点评。徐老师结合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六个要素对教师们撰写的学习目标、学历案中的任务驱动和评价的方式都进行了肯定,她认为这些课程中学生学习过程是进阶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作业和学生的反思都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徐老师对现场的听课教师们进行了非常实用的培训,如面对新教材的使用、课时减少的现状,如何更高效的开展教学;如何在撰写学情分析时有质性研究和量化数据;如何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对评价量规进行调整;一个标准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应该具有哪些要素,基于学生学习表现的增值性评价如何体现,模型与原型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的方法,小情境和大情境的关联;科学合理的使用AI的方法等。
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分会场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生物学教研员荆林海老师主持,荆老师对4节高中研究课表示充分肯定:高一年级重实验观察和体验、高二年级在实验的基础上对思维进行了更高水平的训练;高一年级老师在实验摸索过程中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点,高二年级老师阅读了科研论文,并对论文进行了适合高中生的加工改造,具有创造性。他也对线上线下听课的教师们进行了如何让学生思维外显的方法培训,他指出思维外显是提升中等上下学生群体能力的重要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包春莹老师也对老师们基于教材进行教学、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表示了充分肯定。包老师还提出教学过程中要慢下来、关注教材的阅读价值,她指出关注科学本质的教育对于生物学教学课堂来说及其重要。
研究课有创意又可推广,专家们的指导有高度又能落地,中肯且实用,老师们表示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在这次研究课的准备过程中,得益于我校生物组每位成员的团结一心,得益于我校与师大附中生物联合备课组的通力合作,更得益于西城区各年级生物教研员们的多次耐心细致指导。这对于我校生物组来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尝试,是终点,更是新的起点。我们将充分领悟专家指导的相关精神,将备课、磨课过程中的收获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未来,我们将蓄力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