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校地理教研组的各备课组,通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夯实“研课标、品教材、析学情、磨教法、创情境、谋对策”等一系列精细化的备课研究活动,促使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经过备课组近一个月的集体备课、磨课,2020年10月28日,初二地理备课组的马雪娇老师,承担了一节主题为《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学科展示课。唐世红副校长、王涛副校长以及来自内蒙古喀喇沁旗的几位领导与全体初中地理教师一起参加了本次活动。
初二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面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差异大的现状及中考变化带来的压力,通过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案例筛选等备课环节,逐步完善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在课上、课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好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处处体现着马老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从课程结构看,既有带领学生逐步分析,引导程度较差学生理解气候对生产和生活影响的案例,又有通过对比分析,提升学生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的案例。从问题设置看,从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入手,再到对要素间联系、区域间差异的对比分析,最后到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思维梯度,对分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20年10月21日,我校高二地理备课组进行了主题为《基于新高考背景下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的活动,以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为抓手,开展了典型案例选取的交流,高中地理教师悉数参加。
首先,殷茉老师对第三章的课标要求进行了细致的解读,结合具体学情和课标要求,将教学重难点进行分解,确定采用低坡度、多梯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案例选取时,先侧重选取更加有针对性的小案例,来引导学生逐个突破教学重难点。然后,再选取综合性较强的大案例,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殷老师还分享了突破本章重难点“季风环流”的小案例。该案例以香格里拉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切入,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在思考与分析过程中,逐步实现“季风环流”这一知识点的延伸与完善。
韩菡老师在备课中,重点关注了新教材的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几版新、旧教材的传承与变化,结合新高考的改革,与老师们交流了在教学中如何将知识点有机整合,有效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课堂教学处理建议。
随后,韩老师与参会老师分享了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下,教师如何打破固有思维方式,通过设计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大案例,实现学习者输入方式改变的创新尝试。
本章的大案例是以迪拜的一场暴雨引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依据迪拜的地理位置,分析迪拜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征,从而认识到“天气”与“气候”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差异。接着,通过分析迪拜缺水的原因及现有的解决措施,引出阿联酋“造山引雨”工程,并进行深入讨论。通过一系列问题链的设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在多台阶、小梯度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体现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相关性、阶梯性和综合性。
备课组活动展示结束后,参会老师都感觉收获满满,并就活动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相信老师们能够通过更加精细且高效的备课活动,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让专业素养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