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为教学改进行动注入活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高中物理组开展了“学标、研标、用标”的系列学习活动。2023年11月2日上午,高中物理教研组在电教实验楼物理实验室302教室,进行了主题为《课程标准再研究: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的交流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高中物理教研组长司瑞智老师主持,全体高中物理教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
活动伊始,教研组长司老师分享了本学年高中物理教研活动的整体设计情况,司老师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于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进行动,有效实现高中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随后,曹颖、张林、田柳笛三位教师分别进行了对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的理解与思考的分享。
曹颖老师进行了主题为《在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分享。首先曹老师对新课标中对于科学探究部分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以课堂“以多种方法测量物质的折射率”一课为例,从课程背景、课程开展、课程深入三个方面,对如何将科学探究融入课堂进行了分析。曹老师提出:在课程背景中要通过科学探究基本思路的指导,基于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提出物理问题;在课程开展中要在科学探究当中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的思路指导下,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法,并且在科学探究当中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思路指导下,进入实验操作阶段;在课程深入中要在科学探究当中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思路指导下,让学生展开交流。曹老师提出课堂是物理教学的第一战场,高中物理老师应将科学探究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情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知识的行为,利用高中物理实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生活化物理学习要素引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客观探究,促进他们在物理课堂上的客观思考,同时加深其对于科学精神的感悟和理解,以实现学生科学思维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田柳笛老师分享了主题为《培养科学探究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交流。田老师首先对物理新课标中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水平划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创造性提出科学探究四个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然后以”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定量关系”为案例,从五个部分对本节课中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首先基于激光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发生折射现象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可探究的物理问题;然后制定科学探究方案,选用合适的器材获得数据,学生根据真实的实验数据作出有依据的假设;接着分析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图发现物理量之间的规律,形成合理的结论,尝试用物理语言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对事实结论进行分析后,再次转变研究思路,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表述出要探究的新的物理问题;再次收集数据并分析,利用计算机作图发现物理量之间的规律,形成最终的探究结论,用物理语言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本节课学生真正参与到了物理规律得出的艰辛过程中,自主获得了物理知识,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发展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切实地提升了科学探究素养水平。
张林老师从科学探究的视角,对近三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进行评析。首先,张老师介绍了物理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的四个要素及其内涵,和学业质量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层级划分。然后,张老师对近三年等级考试中的实验题,依据要素内涵和等级划分进行了具体分类,并对分类后的试题进行了评价分析。最后,张老师依据上述评价分析,提出物理教学启示:近三年学生实验考题的风格趋于稳重求进,力图引导教学打破一线实验教学中的“按部就班假探索”的实验教学弊端,切实引导学生“真做实验真探究”,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好实验,而且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业质量标准的相关水平进行对应,强化过程性评价,避免让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的既定步骤进行“虚假探究”,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获取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解释结论、表达交流、评估反思的过程,在对实验学习内容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方法的拓展延伸。
本次交流活动,三位老师们精心准备,倾情分享,呈现了对课程标准深入理解和生动实践,是一次课程标准再研究的示范引领活动,引发全体高中物理教师的思考与共鸣。教育之路,步履不停。全体教师将会继续加强共同学习,立足新课标,践行新理念,持续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